厚植发展沃土 激发市场活力 制度提标政策提质石家庄市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办理营业执照需要多久?伴随全省首家AI极速审批和智能提醒督办系统的落户,藁城区的答案:“2分钟”。
日前,在藁城区行政服务大厅,石家庄星跃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刘女士通过登录河北省企业开办“一窗通”网上服务平台,在完成企业信息填报申请后,AI极速审批系统2分钟便自动审批通过。“现在开办企业太方便了!”拿到营业执照的刘女士兴奋地说。
即报即批、即批即得,这是企业办理从人工审批到智能审批的转变,也是全市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缩影。
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也是经济发展管根本、管长远的核心竞争力。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全市开展“6+1”专项行动和必须打赢的“三场硬仗”之一,高位谋划、强力推进,在全市营造了“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乎石家庄形象”的浓厚氛围。
实现制度提标。聚焦世界银行和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创新举措209条。在全省率先启动《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立法,用法规形式将改革形成的政策亮点、地方特色固化下来。出台了石家庄市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建立营商环境义务监督员制度,推选出123人作为首批义务监督员,成立营商环境专班,开展专项整治。
实现审批提速。围绕“上网、减时、便民”,实现了全部事项“网上办”、试点简易事项“智慧办”、高频事项“马上办”、复杂事项“容缺办”、政务服务“免证办”,超过75%的审批事项办理时限优于同类省会城市,审批效率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实现政策提质。设立200亿元主导产业发展基金,与金融机构签订1.5万亿元的信贷额度战略协议,为重点企业兑现奖补资金3.84亿元,有力扶持重点企业发展。今年前8个月,留抵退税147.1亿元,惠及市场主体9310户;帮助“专精特新”企业解决融资需求30亿元,累计为各类市场主体减免税费约5亿元,为企业带来了“真金白银”的实惠。
实现治理提效。定期召开企业家(市民)·市长恳谈会,组织市县领导干部接听群众热线、参加电视问政,解决了一大批“急难愁盼”问题,企业家和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满意度不断增强。
优化营商环境,让“近者悦”“远者来”,一系列最新的“成绩单”令人振奋:
近日,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公布的最新城市信用监测排名出炉,我市综合信用指数在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位列第13名,创下了历史最好成绩;
今年1-8月,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共计14.7万户,同比增幅为12.84%,均为近年来新高;
上半年,我市在全省营商环境测评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绿叶集团、洪泰基金等一批知名企业来石洽谈;
……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接下来,我市将继续对表对标先进,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举措、常抓不懈,坚决打赢优化营商环境这一硬仗,把石家庄打造成开放的高地、投资兴业沃土,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助力添彩。
李小萌领衔主演话剧《人世间》在唐山大剧院隆重上演
12月10日,由杨佳音执导,李小萌、苗驰领衔主演,改编自梁晓声茅盾文学奖同名作品话剧《人世间》将在唐山大剧院上演。该剧以三个小时的表演浓缩百万字原著精髓,还原“光字片”的百姓实录,向时代发展中每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普通人致敬。
2017年,梁晓声历时8年撰写的长篇小说《人世间》面世,以115万字的鸿篇巨制描述了“光字片”周家三兄妹的不同命运。2019年,三卷本长篇小说《人世间》以最高票获得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打动了千万读者。
作为梁晓声首部文学作品的改编话剧《人世间》,自2021年创排以来便集结了国内极具实力的制作团队及演出阵容。由曾在影视剧《平凡的世界》、话剧《古玩》等有精彩演出的演员李小萌出演 “国民媳妇”郑娟,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苗驰在剧中出演周秉昆。在剧本上,编剧苑彬以多散点、多时空、多段落的方法进行构建,在有限的表演时间内形成了更大的戏剧冲突。全国戏剧文化奖金奖得主杨佳音担纲本剧导演,他坦言,话剧的时间相对固定,要在有限时间内拓展无限空间,这个体量的《人世间》改编难度巨大。在创排初期,就如何原汁原味地在三小时内呈现这部巨著,主创们进行了多轮探讨。
在话剧《人世间》的舞台上,多个表演空间同时并置,灯光舞美的灵活运用实现了时空的折叠,不仅使情节转换更加流畅,同时保证了剧情主线的清晰明了。作为剧中时代的亲历者,舞美设计章抗美为此设计了数十个场面来呈现半个世纪的年代跨度,同时综合利用舞美技术完成了“光字片”“太平胡同”等的视觉呈现。历经一年的巡演打磨后,此轮话剧《人世间》也做了“升级”调整,力求用舞台语言特有的表达让人物间的交织更具关联性,更加多元化。
如何在短短的三小时内讲好中国近50年的时代故事,舞台的表现手法和演员们的演绎方式让人期待,对《人世间》的故事意犹未尽和意难平的朋友们可以走进剧院,和家人朋友一起体验一次近距离的心灵之旅。演出现已开票,详情关注“唐山保利大剧院”官方公众号,订票热线:0315-2046111。
乐亭:建强机制 创新模式推动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
乐亭县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提升农村党组织战斗力、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坚持党建引领,积极争取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着力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整体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质效。
建强机制,筑牢“压舱石”。建强组织协调机制。县委成立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和包联指导制度,明确了组织部、财政、农业、审计、国土、环保等部门的职责任务,形成了县委统一领导,组织、财政和农业农村部门统筹推进,镇村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建强监督管理机制。将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成效纳入年度考核、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和村党组织书记“双述双评”重要内容,建立“每月调度、季度总结、半年拉练、年度考核”工作机制,召开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调度会、现场会,开展集体经济“擂台比武”,推动党员干部明责知责履责,激发干事创业动力。建立扶持项目台账,制定项目资金管理的实施细则、村集体资产收益管理办法,深入实施扶持项目阶段性评审,对项目实施、资金使用、收益分配等重大事项进行全程监管,确保项目资产保值增值。建立联动帮扶机制。建立扶持村“每村1名县级领导、1名乡镇班子成员、1个县级经济部门”“三个一”帮扶机制,签订任务书,明确时间表、责任人,确保项目高质高效推进。截至目前,部门支持资金达3500余万元,落实财税减免优惠、土地使用、项目审批、电力支持等各项优惠政策30余项,举办各类培训班和技术指导260余场次,给村集体经济发展添加了“催化剂”。
立项引资,打造“强引擎”。坚持规划引领,强化发展保障。聚焦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底子薄、效益底等问题,制定出台了《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从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发展模式等方面打出“组合拳”。在扶持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河北样板村建设,县财政将一事一议资金向扶持村倾斜。截至目前,扶持村落实一事一议项目资金达1500万元,争取美丽中国河北样板村、农村综合改革示范村、红色美丽村庄等资金2400万元,同时,积极协调县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为扶持村提供支农贷款600余万元,助力扶持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精准选村立项,强化制度保障。建立“村自愿申报、乡镇党委推荐、专家组评审、县委研究确定”竞争立项机制,建立专家评审制度,由组织部、财政、发改、农业农村等8个部门组成专家评审组,对村班子现状、社会稳定、项目的可行性、收益性等评审指标进行量化测评论证,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强,村党组织书记素质能力高、有经营头脑、责任心强的村优先纳入,经济空白村重点倾斜。截至目前,全县争取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145个、项目资金1.08亿元,居省市前列。选优配强干部,强化人才保障。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473名农村党组织第一书记、2490名村“两委”干部,举办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专题研讨班,组织乡镇(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扶持村农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党组织书记到集体经济发展先进村学经验、找差距,拓宽发展思路。利用省万人培训等各级培训平台,提升村“两委”干部能力素质,强化履职能力,激活壮大村集体经济内生动力。
示范带动,跑出“加速度”。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新模式。“抱团发展”型。毛庄镇整合全镇16个扶持壮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800万元,建成“樱桃小镇”项目,将公官营村土地作为“飞地”,采取“1+16”模式,跨村集中建设大樱桃棚室园区,由公司统一经营,村集体每年增收5万余元,实现强村带弱村、抱团促发展。“资源利用”型。乐亭镇韩坨村利用闲散土地、四旁植树,集中打造绿色银行,每年出售绿化苗木增加集体收入20多万元。依托项目资金建成的鸿鼎花卉交易市场,年增加集体收入15万元。“有偿服务”型。古河乡葛庄子村利用扶持资金购入挖掘机、垃圾清运车、扫路车等机器设备,组建农村卫生保洁公司,村集体每年创收12万元,该乡每村每年减少保洁费用1万元。“资产盘活”型。汀流河镇汀流河村盘活旧门市房,打造新建门市房出租项目,年增加收入5万元。“筑巢引凤”型。马头营镇东石碑村、马头营村,依托三岛旅游资源,购买商业楼盘开发乡村旅游家庭宾馆,向旅游公司或个人进行招投标,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4万元。“入股分红”型。马头营镇南赵庄子村成立了全市首家村级供销合作社,村集体出资入股,吸纳78户农户以土地入股,发展订单农业,亩均收益增长10%以上,实现村集体、供销联社、农户三方共赢。在扶持村的示范带动下,全县村集体经济实现飞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全部清零,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72.8%。
【三个努力建成】滦南投资23.25亿元实施清水润城!
今年以来,滦南县围绕地表水治理、地下水保护,大力实施清水润城工程,投资23.25亿元进行河道综合治理、河湖水系连通、傍河坑塘改造、水源涵养及供水工程、乡村振兴水环境综合整治五大类项目建设。项目完工后,滦南县防洪排涝能力将达到50年一遇水平。
滦河是该县境内最大河流,滦河小埝防洪等级较低,近年来偶有水患险情发生。在今年的清水润城行动中,该县对境内8公里滦河小埝普遍加高1.2米并进行加固处理,对迎水坡实施硬化,埝顶修建了两车道柏油路,对河道进行清理,防洪泄洪能力大幅提高,应急抢险能力和沿途景观得到大幅改善。
小清河是该县内一条重要河流,由于水资源分配不均,多年来上游常年干涸,河道内杂草丛生,河岸参差不齐,沿岸群众把河道作为垃圾坑道,行洪泄洪能力很差。在今年的清水润城行动中,该县对小清河河道进行全面清理,部分地段实施硬化,修建了防护坡,通过连通工程,把滦河水引进到河道内。沿岸镇村还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两岸修建了沿河景观,昔日垃圾沟变成了景观河。
在清水润城工程中,该县按照“连、引、用、保、治、管”的工作思路,在全域内实施水资源治理,基本解决河道行洪能力低,河道沿岸工业生活废污水和养殖污水排放、生活和建筑垃圾倾倒导致水生态环境差,部分跨河桥梁标准低、现状桥梁破损严重,河道两岸景观性差等问题,地表水和地下水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为解决水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该县实施了老旧河道清淤疏浚、河道连接工程,重点对岳家河、双龙河、小青龙河、小清河、牤牛河等九条河道进行清淤,完成河道清淤45公里,实施了孟新干渠连通工程,实现多水源联合调度,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格局不均的现状,在全县形成“九纵一横”可调可控水网体系;为提升地表水质量,重点实施了以护岸为主的河道综合治理,对水环境问题严重的傍河坑塘进行平整、填埋、整治,对不达标堤防改建加固,对险工、险段进行护砌,全县修建高标准护坡、护岸24公里,并加强沿河管理,防止生活污水流入河道;为保障群众出行,对危旧跨河桥梁进行维修、新建,新建、改建生产桥99座,80座桥梁已进场施工,25座桥梁完成桥面铺装,年底完成剩余桥梁主体施工。同时,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建设巡河路6条,共计60公里,巡河能力和抢险救灾能力大幅提升,沿河景观明显改善。
为提升地下水涵养,减少对地下水污染,该县计划建设净水厂1个、污水厂6个。目前马城净水厂项目和东黄坨污水处理厂项目已开工。其中马城净水厂项目是地下水保护项目,总投资5.1亿元,项目投产后,将关停境内城西工业园区、扒齿港工业园区全部水井,处理、输送滦河地表水至工业区,年供水规模1000万立方米 。在东黄坨镇建设的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后既可满足东黄坨轻工园区近期需求又可满足远期用水规划,日处理规模可达6000立方米。
河北冬小麦苗情普遍长势良好 一、二类苗占比达90%以上
2022年11月23日发布
初冬时节,邯郸市肥乡区麦苗青青,长势喜人。当地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根据小麦长势和土壤墒情,指导农民做好冬小麦管理。
“国志,你这个麦苗有黄尖,原因主要是播种时间稍晚,生长时间短,再就是苗在下面悬空,与土壤接触不很紧密。”日前,邯郸市肥乡区东街村村民孙国志种植的8亩冬小麦出现部分麦苗麦尖发黄干枯的现象,这让种了30多年小麦的他心急如焚。农技人员在详细了解了小麦的播种时间、品种、施肥等情况后,给出了专业的补救管理措施。“多亏了农技人员的技术帮扶,这下心里亮堂多了。”孙国志说。
为确保全区36万亩小麦安全越冬,夯实丰产基础,邯郸市肥乡区抢抓小麦冬季田管的黄金期,指导农民针对不同苗情和墒情,实施除草、浇水等综合田管作业。制定了冬小麦田间管理技术方案,同时建立专家包片指导制度,按照“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模式,积极组织开展“冬小麦全程精细精准科学管理”行动。
“你家的地墒情适宜,麦苗矮化敦实,苗齐苗壮,过多浇灌易造成旺长,根系浅、主茎长,反而不利于越冬。”在沙河市种粮大户李国红的农田里,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开展小麦冬灌、抗寒等技术指导。“今年小麦亩产650公斤,现在有专家送技术、送服务,来年肯定还是个高产年。”李国红底气足得很。
小麦要增产,三分在种,七分在管。连日来,河北各地抢抓小麦冬季田管的黄金期,指导农民针对不同苗情和墒情,实施除草、浇水等综合田管作业,确保小麦壮苗安全越冬。
“由于十月初雨水偏多,小麦产区土壤墒情较好,我省大部分冬小麦基本实现了适期播种和良种良法的推广。当前,小麦将进入越冬期,要抓紧进行麦苗越冬准备。”河北省小麦专家顾问组组长郭进考介绍,今年全省播种冬小麦3354.1万亩,同比增加3.3万亩,为来年小麦总产量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从目前来看,河北冬小麦苗情普遍长势良好,小麦主产区一、二类苗占比达90%以上。
郭进考建议,各地要及时做好相应的田间管理,进行杂草秋治和麦田镇压,同时趁天气晴好进行追肥浇水,让麦苗实现壮苗越冬。在保定以北麦区,由于冬季温度较低,要浇好冻水。在河北中南部麦区,对于整地质量好、土壤保水能力强、土壤相对含水率达到70%的壮苗麦田,为了节水可以免浇冻水。
中国中铁首批产业集群入驻雄安新区
2022年11月23日发布
今天,中国中铁产业集群疏解雄安新区揭牌暨启动仪式在雄安新区举行。中国中铁旗下多家企业同步整体搬迁到雄安新区,并加快选址统筹投资建设中铁雄安基地,4000余名技术专家将在此工作、生活。产业集群疏解雄安新区是中国中铁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的新举措。
党的二十大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提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雄安新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进“建筑央企二三级企业落地新区”的产业导入,中国中铁响应号召,迅速展开产业集群疏解落地雄安新区工作专班筹划,推进专业投资公司、咨询设计公司、建筑施工公司、数智数创机构等多家企业,以产业集群方式入驻雄安新区,履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的使命。
雄安新区投资促进中心工作人员唐超男表示,雄安新区将聚焦需求、一企一策、主动服务、真抓实干,让产业集群落地生根,让央企参与雄安建设开花结果。
中国中铁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中铁是主动率先以产业集群方式疏解落地雄安新区的首家中央企业,产业集群疏解雄安新区,包含了专业投资公司、建筑施工公司、咨询设计公司、数智数创机构,将为新区管委会阶段性产业导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下一步,中国中铁将发挥中国中铁领建筑领域领先优势,适时科学部署相关板块,加大投资力度,深入推进产融结合,把最优质的资源配置到新区建设,扛起新区建设央企责任,坚持“雄安质量”,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项目建设。
五年多来,中国中铁积极融入雄安新区,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勇于扛起新区建设央企责任,在雄安新区累计承建工程项目161个,100多个已完工项目全部如期兑现合同任务,合同兑现率100%,累计完成道路工程103.083公里、房建422.29万平方米、综合管廊25.11公里、植树造林400万株、完成公园建设432.55万平米,物业管理860万平米。